2024年美妆市场的9个真相
裁员潮暗流涌动,破产关店事件频发,曾经的佼佼者退下牌桌,昔日欣欣向荣的赛道面临洗牌。在这股“寒流”中,经营压力继续走高,“如何活下去”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事情。
新锐国货“首店”爆发,60多家企业拿到新钱,高端美妆第一股诞生,洗护赛道热度攀升,众多企业扬帆出海……今天,我们要用这一份年度盘点,总结2024年中国美妆市场9个真相。
2024年中国市场的复杂性,给了国际美妆企业新的一课。在中国市场,它们步入了「严冬」。
,覆盖面从品牌到上游原料公司,波及至少3万人,称得上近10年来最大裁员潮。针对裁员原因,上述企业说法不尽相同,有的为了节约成本,如赢创“2026年在全球范围内最多裁员2000人”的精简计划,将为公司每年节省约4亿欧元;有的为了精简组织结构,如联合利华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500人,意在一个更精简、更负责任的组织。
不过,裁员背后普遍伴随着「财务警报」。比如,欧莱雅被爆裁员的主要是大众化妆品部门,该部门近6年业绩虽保持增长,但增速已明显放缓;其中,2024年前三季度增速仅5.3%。
近几年,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门旗下部分品牌在中国市场也表现出颓势:今年5月,彩妆品牌NYX发布公告,在6月21日结束运营海外天猫旗舰店;9月,被欧莱雅全资收购的美即宣布抖音、天猫和京东等多个线上旗舰店闭店。
海外美妆品牌以不同方式宣布关闭天猫海外旗舰店或退出中国市场。其中不少品牌曾创下“辉煌”纪录,如,彼得罗夫连续五年稳居丝芙兰中国独家品牌排名第一;NYX仅用一年时间就在天猫国际直营中成为销量最高的彩妆品牌。
这些海外旗舰店的闭店原因以渠道调整为主,不少品牌从跨境电商转为一般贸易模式。如花王集团旗下高端护肤品牌EST媛色,今年关掉了海外旗舰店,转战抖音平台,与KOL合作进行产品宣传。
国际美妆集团旗下品牌的撤退,并不意味着一个赛道的失败,更多是发展过程中的优胜劣汰。实际上,全球美妆巨头一边淘汰品牌,一边同时引入新品牌进入中国市场。如
3月关停IPSA,4月醉象就全面入驻了丝芙兰中国门店;欧莱雅关闭了NYX,但重启了欧珑,并在中国迅速推动新收购品牌伊索的线下门店。在中国市场,全球美妆巨头加快了更换新品牌入局的速度,同时对新品牌的投入变得更加谨慎。
2024年,在中国市场集体失意的外资美妆集团,也在试图通过各种「调整」为集团在新的一年中获取更多赢面。
起高管易位,涵盖了从“一二把手”到研发等多个关键部门的高级负责人。其中,涉及中国区的至少14起。
人事变动,是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体现。在这一轮高管革新之中,国际美妆有意地对市场资源进行调配;尤其是,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中国通或是中国人作为中国市场的负责人。
,其中最为明显的趋势是研发本土化。如,汉高消费品亚洲研发中心今年上半年在上海正式落成启用;资生堂通过与上海九院达成科研合作,加强其本地化研发实力。
另外,欧莱雅、联合利华、LMH、莹特丽等也在运营层面展开了本土化动作,欧莱雅苏州智能运营中心今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营,这是该集团全球首家自建智能运营中心。
美妆巨头们通过削减成本、业务架构调整、资源再分配等一系列举措,唤起新可能和新方向。不过,要看到的是,对巨头而言,中国市场战略重要性正在下降。
以资生堂、爱茉莉为首的日韩美妆集团在最新计划中调整了市场战略目标。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开始优先考虑美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市场;资生堂加强在日本和欧美的业务;高丝从高度依赖大中华区市场转向全球市场……中国市场不再是「优先级」。
有业内人士预测,受全球政治、经济、市场多重因素交织,美妆巨头与中国市场渐行渐远,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其他更具潜力的市场,是未来2-3年的趋势。
今年,国货美妆上市公司“10亿俱乐部”成员有望从7席扩展至10席,除薇诺娜、韩束、可复美、丸美、瑷尔博士、彩棠外,或将新增颐莲、PL恋火和可丽金。
另外,去年营收27.88亿元的可复美,今年向40亿元发起冲锋;备受瞩目的珀莱雅,今年营收有望达到80亿元,未来大概率成为首个营收达百亿的中国美妆上市公司。
头部国货品牌无疑已经实现崛起,并加速进入新阶段;与此同时,它们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生存法则。
珀莱雅连续高增,除了归功于大单品,还有多元化品类战略,其旗下子品牌珀莱雅、彩棠、Off&Relax等,分别对应护肤、彩妆、洗护等赛道布局,这些子品牌保持高位数增长。
贝泰妮,利用地缘优势选择进军东南亚市场,入驻了Shopee、Lazada等主流电商平台,实现了稳步增长。
头部企业营收创新高的同时,其虹吸效应愈加明显,大量中腰部、尾部品牌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。
国货美妆品牌闭店清仓或母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。这其中,不少品牌存活时间不超过3年,中高端香氛品牌OG&DEESSE欧荻斯从创立到闭店甚至不足一年。大部分品牌倒在了业绩不佳上。如国货护肤品牌苛研由于长期入不敷出,加上电商环境艰难,决定退出市场。
多位国货美妆品牌负责人建议,“化妆品产业整体趋势是向有实力的头部企业靠拢,在今天这个市场环境下,中小品牌一定要做减法,等待适合的机会成长起来。”
2021年,中国美妆产业融资攀上顶峰;随后两年,融资金额腰斩,资本退潮。
恢复常态的2024年被看作一个新的开始——发生在国内美妆产业的投融资交易(含IPO、收并购)超过
虽然有些“风口”赛道一蹶不振,但同样有一些细分赛道顺势而起。2024年,获投的“故事性”、“概念性”项目被生物技术企业、个性化品牌取代。
获投的美妆个护品牌,体现了资本的喜好——品牌能够持续吸引消费者,而非短暂的、病毒式社媒传播;分销结构成熟,而不是单一零售商或渠道。两度获得若羽臣投资的科技品牌KEY iN,是其中一个案例。该品牌成立初期,若羽臣对其进行了一轮千万元级别投资;今年初,其再收获若羽臣数千万元融资。若羽臣曾表示,“KEY iN对研发-产品-品牌各个环节深刻理解并精准洞察消费者,是市场中稀缺的科技壁垒、产品力和品牌穿透力兼具的多边形战士。”
,95%与合成生物相关。落地到具体应用中,重组胶原蛋白这一赛道今年被多家资本逐鹿。专注于重组蛋白创新药物的君合盟生物今年1月、9月两度融资,已披露额度超过3亿元人民币;湘雅生物年内也两获融资,团队专家背景格外醒目,囊括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、中科院、大学等外知名院所学者。
2024年,被认为是医美市场迅猛发展的一年,诸如“护肤的尽头是医美”的讨论,也在行业内流传。
3月,欧莱雅集团旗下修丽可,推出品牌首个三类医疗器械产品——“铂研”胶原针;
,包括修丽可、曼秀雷敦、倩碧等海外品牌相继加入医美牌桌;国货中,贝泰妮、华熙生物、珀莱雅等也纷纷布局其间。
医美是一个既能够与日常美妆产生关联,又在技术维度、壁垒维度更高阶的“赛道”。《化妆品观察》在《护肤赛道的范式变革已萌芽》一文中曾提到,品牌横跨化妆品和医美「双赛道」,除了医美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高效、高效、个性化的护肤方案外,本质上是在塑造一种全新美容护肤业态。
新业态沿着(医美)这条轨道,聚合原料、产品、品牌、渠道等等产业链上下游,以客户为中心,根据客户需求去选择匹配的交付手段……随着产业链越拉越长,其中涌现大量商机。
中信证券报告曾指出,中国美妆行业将走向医美、护肤良性共振的阶段,迎来新一轮生态繁荣,也将开启下一轮快速增长期。当下,中国化妆品产业,正进入新的转折点。
仅12月,就有多起香水相关动态:高丝集团收购泰国香氛品牌、法国欧珑香水开启全球扩张计划、Zara推出首个发用香水系列……
欧睿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香水香氛市场规模预计将在570亿美元至610亿美元之间,到2027年将超过792.96亿美元。
一个新变化是,今年国际头部香水品牌,除了通过品牌故事「软性」表达,亦开始追求更为科学化的香水叙事,从成分萃取技术、持香技术、情绪科学等方面,巩固其在香水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今年,洗护发赛道的热度肉眼可见。国内,珀莱雅、福瑞达、自然堂、环亚等国内头部企业或推出新品牌,或推出新系列;国外,花王4月发布新护发品牌Melt,欧莱雅、宝洁以及联合利华等美妆巨头也纷纷推出洗护新品。
珀莱雅曾谈及跨入洗护赛道的思考,“珀莱雅公司把每⼀个⽪肤的问题当做⼀个品牌来做,从护肤到彩妆,再到布局洗护品类,与公司多品类发展、多品牌布局的战略是一致的。”
从国际美妆集团的经验来看,任何一家发展到一定体量的综合美妆集团,洗护都是进行多品牌战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线。
以洗护品牌Off&Relax为例,在2021年被珀莱雅集团收购后进入中国市场,实现了2021年销售额0.21亿、2022年销售额1.26亿、2023年销售额2.15亿的三级跳。
今年1-9月,淘天美发护发GM排行前20的品牌中,卡诗凭借13.08亿销售额位居第一,但同比下降1.52%;而Off&Relax增速达到66.43%。
Off&Relax的成功,让更多企业看到了希望,它们意欲撬动曾经被宝洁、欧莱雅和联合利华垄断的洗护市场。
相比于去年,今年护肤品牌首店以国货新锐品牌为主力。优时颜、可复美、颐莲、溪木源、酵色等,共同掀起了一场“线下首店潮”。这些品牌在销售体量上,均已接近10亿或跃至10亿-40亿规模,进入了品牌化发展的新阶段,“开店”成为品牌化的重要途径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无论是海外品牌,还是本土新锐,在线下拓店过程中,不约而同对准了下沉市场:
2015年佰草集在法国丝芙兰和巴黎开店,是国货美妆出海最早的高光时刻。此后,国货美妆出海浪潮持续,橘朵、colorkey(珂拉琪)、girlcult、酵色等众多品牌,先后选择了“出海”。
然而,铁打的流量池,流水的白牌。白牌起来的快,倒下的也快。如F、朱莉欧、Betty Bonnie、仁和匠心、AKF、娇润泉和C,这些在巅峰期销售额上亿元的白牌,现在有的跌破千万,有的跌到几十万。
。2024年,是美妆白牌跌到之年。高峰期估值超100亿的麦凯莱(肌先知母公司),今年在市场的洗牌中走向破产清算。在血与泪中,创业者终将认识到:流量造不了神,品牌价值才能长存。流量霸权。
“商品价格下探,但投流成本居高不下,商家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。”一位护肤品牌负责人透露,如果想保留级别(或者资源坑位),要保证每个季度在平台投费用,比如200万,一年就是800万。
这不是孤例。某运营多个抖品牌的美妆公司老板表示,“现在直播的流量只能靠买,不投流等于0流量。”大量商家为投流付出惨痛代价,无疑戳破了直播经济的泡沫。
重磅!PE大佬、知名女星陈好老公出手接盘高鑫零售,不到半个月时间,阿里巴巴两度“卖子”,亏损高达近373亿港元
降价后卖爆了!丰田SU神车,一口气跌到12.48万,还要啥哈弗H6?
楼市信号!北京二手房成交“爆了”,同比大增66%,创21个月新高!广州也创2024年新高